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宋杰書評】第十七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合集《和騎士度過的那一夜》:決選入圍作品 & 其他遺珠作品




◎宋杰(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

本來我已經想好一連串多愁善感的廢話,用來安慰所有沒入圍決選的投稿者,但頃刻間想起幾年之前那段我身為長年落榜者先驅的時代(何止先驅,根本是忠烈祠第一排),其實前人講什麼話都聽不進去,總覺得他們瞎說不用繳稅,因此決定省下這段。廢話的精隨就在於,說要省下,其實也寫了三行。

本屆比賽有榮幸忝列初選輪評審一員,幾乎所有來稿我都以嚴肅的心情拜讀過了。一看就感覺很用心的稿件,我自然是投入精力沉浸其中;一望便知非屬佳作的稿件,我也盡力讓目光滑過每一行文字。總而言之,盡量不辜負每一位重視本獎項的投稿者,畢竟大家都是在為推理文學投注心力。然而,每一篇推理小說都像香菜一樣,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因此若不慎有冒犯或誤解作品本意之處,還望各篇作者見諒。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你被捅一刀還要跟對方比個讚,因此如果有批評太重的地方,以下開放各篇作者、其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旁系血親或二親等內姻親可以在留言區罵我。

第一部分,我會先就入圍本屆決選的五篇作品發表個人感想;第二部分,簡單依個人喜好度為五篇決選作品排名。然而我並非決選輪的評審,目前也不知道協會的首獎評選結果,因此這個排名與協會發布的最終結果完全無關;第三部分,再進而評論其他12篇未入圍決選但深具實力、或是我單純認為值得一併提出討論的「遺珠作品」,它們分別是(純按號碼排序)〈殺死物理教授的物理〉、〈無冕之王〉、〈千禧前夜〉、〈器之罪〉、〈模範妻子〉、〈這屆勇者有點難搞〉、〈烏鷺咖啡最忙碌的一天〉、〈海濱飯店謀殺案〉、〈啤酒香水〉、〈沒有雞的最後晚餐〉、〈不想要書店關就買書啊〉、〈版權爭奪戰〉。




注意:以下內容皆含各篇劇透及謎底






一、決選入圍作品評論






〈少女監禁六十天〉 八千子

從篇名就散發綁架小說的味道,一讀發現也的確是發生了綁架案,但當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推理小說和極短篇一樣,重點都在結尾,好的推理小說往往有推翻讀者世界觀的力量。單從結局的扭轉來看,本篇應該是五篇決選作品中最驚人的。一邊透過便條、報導、手機簡訊、日記、調查紀錄等不同媒介的穿插,一邊依靠讀者心中強大而深遠的偏見,作者成功運用敘述性詭計在結尾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力。

本篇開頭就是綁匪與人質的便條往來,讀起來清爽乾脆,具有典型輕小說清新明快的特色,明顯感覺大概不是太嚴肅的故事。「用遙控器打蟑螂」、「小妤不是小瑜!」、「我想吃壽司」、「想一起洗澡省水費」等小橋段都使人會心一笑。種種細節顯示出綁匪的寬厚和人質的驕縱,營造出違背常識的反差,更令人想一探究竟「到底是在演哪齣」,開篇其實還滿令人興奮的。

儘管有以上優勢,但〈少女監禁六十天〉的缺失也非常明顯。首先在形式體例上,一眼掃過去大約八成以上都是「一行一段」,此種讓讀者過度換氣的閱讀體驗其實不太舒爽(是我老了嗎)。其次,結尾揭曉綁匪與人質都是少女的真相、而原以為是人質的富家千金其實是他案的綁匪。但這兩個少女並沒有決定性的性格差異,一定程度上削減了驚奇感。或許對作者本身來說有差異,因為作者最了解筆下角色,但這種微妙的區別若無法確實傳達給讀者,那幾乎就等於不存在。須注意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沒那麼多時間讓人感受角色細節,因此營造錯覺的兩個角色有「明顯」差異還不夠,必須要達到「決定性」差異才行,否則純屬「無效的欺騙」。雖然我們還是能透過名字明白作者佈下的謎底,但若能以性格本身呈現兩者差異的衝擊,應能產生雙倍的感染力。

另外,推理小說並不嚴格,其實允許一定程度的妄想,但本篇值得吐槽的不合生活常理之處實在過多。諸如富家千金隨便就能佔領林地的廢棄鐵皮屋、兩人可以隨意回到豪宅卻無人制止、社團學生互動不像社團學生、便利商店店員的行為不像店員、企業家的思維不像企業家、徵信社散漫的工作模式等,都讓人不自覺地十分出戲,真的只能戴上「輕小說世界觀」的濾鏡才有辦法認真閱讀。作者明明可以花費更多筆墨來解釋卻不解釋,本身就是一種失職。

隨便舉個例子,像是以徵信社作為偵探主體的開展模式,個人大膽猜測,大概也是作者不熟悉由檢警主導的正統偵查制度所做的權宜之計。全篇所有稱為「徵信社的調查紀錄」的篇章,其實都只是作者以全知視角講述徵信社調查過程的旁觀描寫,根本不能稱為「調查紀錄」(與其他末尾署名的便條和簡訊相比,這個誤筆就很明顯了)。因為不想在沒有把握的地方多寫多錯、只好繞路而行。並不是說不能這樣做,而是太多類似的便宜行事不斷出現,讓整篇故事洋溢著鬆散隨意的氛圍,稀釋了作為推理小說的嚴謹性,令人無法認真看待。可惜之處正在於此,作者明明準備了那麼精采高端的逆轉結尾,卻在中途讓讀者喪失閱讀耐心,豈不是件憾事?若作者能善用發想詭計的才能,搭配恰當、合理、踏實的描寫,可讀性更高的推理佳作想必指日可待。




〈山間別墅〉 余索

本篇分成「表裏」兩層故事。「表故事」的背景,是咖啡館中小說家與某位讀者的對話,兩人在談論小說家某篇以親身經驗改編的作品(即「裏故事」)。對老練的推理迷來說,這種設計本身就很可疑,但也許這正是本篇作者想達到的效果;而「裏故事」則以經典的「暴風雨山莊」模式開頭(雖然並沒有以此貫穿),描述四個陌生人在山中別墅內發現一具屍體的懸疑過程,具有濃厚的第一人稱恐怖遊戲臨場感。接著又回到「表故事」的現實背景,利用兩層世界的資訊落差營造驚訝感,由小說家和某讀者的討論補齊「裏故事」中的推理;而在最後的最後,透過該小說家內心的獨白,再來一記更驚悚的回馬槍。

整體設計相當圓滿,不會讓讀者感覺到太多漏洞、放出的線索幾乎都有收回、結尾也確實有驚訝感,保全了推理小說最重要的特質。是一篇文字上流暢易讀、推理上四平八穩的作品。然而缺點也正在此處:或許這類型的作品太多了,有種好像在哪看過類似設計的既視感。對於別墅中的詭計編排說用心是很用心,但很難讓人有「恍然大悟」或「拍案叫絕」的震撼性。或許這是比較苛刻的要求,但既然入圍了決選,嚴格一點審視似乎也不為過。

另外是讓我個人讀得比較恍神的一點:這個時代,真的會有人把整篇作品列印出來帶著走嗎?其實可以存在手機或平板電腦裡用PDF檔給對方看就好了。並不是雞蛋裡挑骨頭,包括「表故事」中送藥材的騙局、也就是以塑膠袋上的指紋陷阱削弱不在場證明的詭計,都太依賴巧合以及警方的笨拙,樸素到有種微妙的時代錯置感,像在看松本清張那個年代的小說。

寫到此處我又聯想到,本故事發生的背景似乎不太合乎常理:小說家如果不想讓梁文慶發現他是真凶,大可不要跟他見面、不要告訴他相關訊息、或是給他看完全無關的假作品即可,除非他是抖S,一開始就想設局梁文慶(這或許也是為何要附加殺人魔性格的設定);然而他在回顧之前的對話時,似乎又流露出「好險沒被看穿」的心情,甚至因此想把梁文慶列為下一個對象來滅口。這已經很令人費解了,更別提現實生活中若這樣做,「正常的」警方其實非常容易循線懷疑到他身上。本格的驚奇,經常是以違背常理為代價,在這篇特別明顯。若除卻以上吹毛求疵不論,這篇〈山間別墅〉在本屆決選作品中可算是秀異之作。





〈海洋裡的密室〉 王元

恕我直言,其實光看篇名,會讓人以為是格局宏大的本格鉅作:居然把密室設在海洋裡,想必很壯觀。而我其實對設計複雜的「物理性解謎」——例如柯南最擅長的釣魚線拉一拉系列——最沒興趣,因此在閱讀之前對這篇並無太高的期待。然而跟預期完全相反,篇名原來只是隱喻,這篇並沒有真正的密室、也沒有複雜的解謎過程、硬要歸類的話甚至可以算社會派作品。今年入圍決選的五篇中,這篇應該是最接近大眾小說的,以對白推進的節奏十分平易近人。

無論作為推理小說的閱讀者或創作者,我一向很重視推理性與文學性兩種元素的平衡,而這篇〈海洋裡的密室〉就屬於文學性非常優秀的作品、甚至有點文學性壓過推理性的傾向。在不算長的篇幅中,出現了許多有名有姓的角色,但都各具特色和功能,幾條情感線也描寫得生動有味:包括主角陳文健與死者小傑的連結、其實是主角與他冷漠的弟弟陳文俊理想關係的投射,使他尋找真相的動機更有說服力;主角的岳母深陷詐欺型宗教、數據工程師幫助李國華當選議員、以及小學同學方季明以龐氏騙局推銷投資這類支線橋段的描寫,不僅在默默隱喻故事結尾爆出的真相,串聯起來也足以建構出一幅熱鬧豐富的社會群像劇。

推理小說的重點一向都在結尾:故事最後揭露的「演算法殺人」詭計本身並不新鮮,可以算是「或然率殺人」這個遠自江戶川亂步《紅色房間》以降的子類型;然而推理小說本來就很少是完全創新,作者有一個很好的骨架發想、搭配與時俱進的科技包裝、並以前述的文學性和社會性在骨架上長出血肉,為「或然率殺人」類型增添了嶄新風貌,在這個「假新聞」當道的時代出現可謂恰如其分。稍嫌可惜的是,相較於飽滿厚實的人物描寫,作者似乎尚未思考出「演算法殺人」的枝葉細節,只是用「分析個人數據」、「投放廣告」、「操縱自殺」等片段性的概念名詞,以大方向含糊地輾壓過去。這樣淺薄的描寫,或許以「社會派」的角度尚且及格,但明顯不足以說服會購買本書的重度推理迷。

可能與第10屆首獎得主天地無限的〈舉手之勞的正義〉相同,都是會讓讀者多少感到「看起來是很用心沒錯但讀完沒什麼驚訝感」的類型;然而,我滿欣賞「數據之海創建的密室」這個彰顯篇名的隱喻。作者不妨參考陳浩基在《網內人》、《S.T.E.P》這些作品的手法,下筆之前先鉅細靡遺地收集相關資料,在講到資訊工程背景時多寫點「乾貨」、以知識的真材實料鋪陳出結尾的爆點,因為技術含金量往往能為讀者帶來指數級倍增的現實感。期待未來能讀到作者更加平衡推理性與文學性的推理小說。





〈白居寺站〉 重慶月經詩人

本篇有一個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篇名,乍看以為是要演古裝劇、讀了發現原來只是個輕軌鐵路的站名。後來想想也不奇怪,我七年前就住在台北捷運「善導寺站」附近,大概就是那種感覺……跑題了。故事舞台在重慶市,一個賣米的業務員離奇摔死,視角從站前燒烤攤老闆、公司同事、疑似關係人的美女乘客等人展開,並收束在兩名刑警的偵查過程。

單就故事線而論,算是比較傳統的佈局。但文字風格貼近生活,閱讀體驗平穩舒暢。從入圍感言得知作者深受松本清張的啟發,本篇也確實有些「清張式」特色,例如〈點與線〉中看起來是殉情的海邊男女、與〈白居寺站〉中看起來是偷拍被發現而身亡的死者,其實都與讀者意想不到的角色另有情感糾葛。另外作者以地理風貌和方言對話塑造出瀰漫全篇的重慶特質,對大部分「非重慶」讀者來說應該是有趣的;儘管與拙作〈赫爾辛基眼淚〉需要發生在極圈的情形不同,本篇故事本身並沒有非在重慶不可的必要性,然而以適度的旅情風味作為調劑仍是一種引人入勝的技巧。

但反過來說也正是如此:由於劇情本身並無過於常人的特殊之處,刑警的偵查過程又偏向單純對話而缺乏緊張感和戲劇性,整體給人一種角色們在跑大地遊戲的制式化流水感。前面強調死者陳力「感染了HIV病毒」、「年紀大了還沒結婚」、「不聊女人」,令人強烈感受到作者要把陳力推導為同性戀者的意圖;然而偏偏這又是推理小說獎、推理迷讀者幾乎都有很難搞的警戒心(還是說難搞的只有我),一般來說那麼早就露出的設計理應是為了後面的逆轉而存在,作者卻真的沿用到底——真相就是陳力的偷拍目標並非美女乘客熊妠、而是其男友周睿。這種想當然耳的同志樣板情節並不是不能存在,而是完全違反了現代推理迷這個群體的「期待」。或許作者認為這是個推翻讀者刻板印象的成功圈套,但應該有不少讀者跟我是一樣的反應、反而覺得作者這種想法本身才是刻板印象。因為類似的性向錯置劇情,已經在大學生搞笑短劇或三流網路爛片中不知出現過多少次。講好聽一點——這種情感糾紛還滿「老派」的。

另外要說的一點是,最後揭曉真相的段落是以第三人稱旁白帶過,其實有點偷懶。因為前面以大量篇幅講述刑警的偵查過程、卻在關鍵時刻少了刑警與真凶對決的衝突,有種莫名在中途洩氣的失落感。也許作者無意花費心思刻劃周睿這個角色的行為,但這類細微的散漫往往就是動搖讀者閱讀體驗的鞋中砂礫。最後的最後,整體來看,雖然情感描寫有種80年代民風未開時傳統小說的保守風格,但從推理性與文學性平衡良好的角度而言,尚稱是一篇四平八穩的佳作。





〈和騎士度過的那一夜〉 吳非

同樣以中國城市為舞台、同樣有燒烤攤老闆,〈和騎士度過的那一夜〉在各方面的表現都硬是比〈白居寺站〉高了一個檔次;而在五篇決選入圍作品中,本篇也是推理性與文學性最協調的。主角是任職於北京新媒體企業的白領,無意間發現她的大學同學在經營路邊燒烤攤;兩人一邊閒聊往事、一邊聽著深夜廣播call in節目,居然因此阻止了一樁悲劇。

作者以「繞遠路的乘客」這種都市傳說型的問題為開場,有一定程度的懸疑性,令人擔憂司機接下來的遭遇。結尾的推理和真相揭曉部分,從「司機有危險」à「有危險的是乘客」à「乘客是主角認識的人」à「打電話的其實也是乘客」層層開展。雖然並不是多新的套路、屬於綁架小說中常見的「綁匪其實是人質」的角色逆轉型翻案,但因為解開的方式比較繁複,還加上了「司機不會注意大樓哪一層熄燈」、「司機不會注意到機械錶夜光針」、「車窗反光看不見車外乘客」之類的「視點解謎」等花絮,使整體畫面異常豐富,紓解了讀者在單一詭計上過度找碴的疑慮。

硬要說的話,在「有危險的是乘客」這個環節,「下大雪造成視線不佳」、「走環線而不走地面道路」、「繞遠路增加司機疲勞駕駛的壓力」這些條件,與〈海洋裡的密室〉一樣是偏向「或然率殺人」的類型(雖然想殺的對象是自己),偵探的推理基礎並不是非常穩固。然而這種謎題中還有謎題、解答中還有解答的組合拳,足以稀釋個別詭計的小bug,也是最能讓推理迷吃到飽的類型。讀者要的並不多,在這樣的短篇中,若還能像本篇一樣包含兩層以上的設計,就會讓多數人感到值回票價了。

文學性元素上,作者的筆觸散發深入其境的臨場感,豐富的背景細節描寫也讓角色更顯立體。中途更透過主角和前夫的離婚經歷,巧妙帶出故事結尾撼動社會的P2P網路借貸平台爆雷事件等動機,掩卷之餘令人略感辛酸,不多不少地自然滲透出社會關懷的寫實魅力,是一篇餘韻悠揚的上乘佳作。


二、宋杰(個人的)決選排名

1.        和騎士度過的那一夜

2.        山間別墅海洋裡的密室

3.        白居寺站

4.        少女監禁六十天

(然而根據宋杰長年以來預測非常不準確的「社會反指標」體質,或許只能對〈和騎士度過的那一夜〉作者說聲保重了)



三、遺珠作品評論


06.殺死物理教授的物理

就算沒看過也能從篇名猜出來,這篇的主題是本獎項歷史上常見又老梗的「研究生怒殺惡教授」類型,而且動機還是最典型的「畢不了業」。但本篇有一個非常不落俗套的驚人謎底,而且由於這個詭計帶給「現代」讀者的震驚一定要在「未來」高科技背景下才能成立,因此一定程度上在單調的學術仇殺中增添了科幻風味的可讀性,我個人認為設計得很棒。比較可惜的是,由於事關謎底的原因要對讀者隱藏,一開始就很難解釋為何如此單純的案子,警察會找上這位物理學教授來協助。別小看這點,此種不協調感帶給讀者的疑惑是很嚴重的,初讀時會連帶感覺其他科幻設定有點水,不夠綿密細膩,好像是為設計而設計,這是對故事本身滾瓜爛熟的作者較難體察的盲點。

另外,本篇也不例外地有「科幻推理」常見的弊端,就是容易流於自圓其說。隨手舉一例,像是在嫌犯的供詞中,可以突然冒出「激光刀」、「雷射切割儀」、「粒子共振刀」等新奇玩意,那為何作者不乾脆像哆啦A夢一樣,說有個道具叫「仇人消失機」就好?尤其是涉及如此龐大的世界觀,卻無法讓人感到這個世界的生活與我們存在的現代世界有何太大不同,推理上卻又有無數開外掛的設定隨作者需要任意出現,這是大部分科幻推理難以邏輯自洽的地方。

還有一些關鍵線索,像是警察進到那個場所後手錶會變慢,在內文中出現得太晚,而且若能在前面安排一個警察角色無意發現這點、而非直接出現在調查書上,會多一點前後呼應的驚訝感。但從高層次來看,又要回到前面我所說的設定綿密感,也就是故事背景的肌理不夠細緻,因為很難想像那個高科技年代的警察會那麼白痴,還需要一個偵查門外漢的教授來提醒這點。作者如果有意諷刺警察的無能這件事,應該要有更複雜的設計才對,內文中的多處設定都讓人有種便宜行事的草率感。

而推理小說所謂「小說感」的部份,本篇整體還是稍嫌生嫩,對於這個未來世界的種種描述總有種只觸及皮毛的輕浮感。可能作者挑的主題太龐大了,要在短篇小說建構完整世界觀畢竟不容易,也是非戰之罪。這一點第十二屆首獎〈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做得很好,雖然該作品是犧牲了推理的華麗來保全它的合理。不過本篇中偵探教授跟研究生助手彼此的調侃還是滿有趣的,結尾的一些細節小彩蛋也頗令人驚喜,看得出來是一位相當有潛力的創作者。若能稍微剪裁、取捨、打磨,避開以上缺失,會令人期待這位作者未來的進展。



15.無冕之王

這篇的開頭令我非常興奮,懸疑緊張的美式監獄氛圍躍然紙上。用字簡練、節奏從容、文筆精湛,作者想必是熟讀歐美翻譯小說的行家。這是已經對整部作品瞭若指掌、也對自身功力有相當信心的作者才會有的筆觸。花了不少筆墨塑造本作的中心人物——高智商型犯人「隨」,也的確令讀者印象深刻。從幾個與他有關的小故事展開劇情,使人在容易單調的套路型監獄故事中依然興味盎然。本屆參賽作品中少有如本作一般,能自然而然吸引我往下追看。

然而可惜的是,讀到最後發現,這篇充其量只能說是「犯罪小說」,或者說如亞森羅蘋般的「怪盜小說」,至少我看不出有太多推理元素(互許也巧妙呼應了近代歐美推理界的潮流)。的確,有很多具有推理「外觀」的線索穿梭於字裡行間,像是密碼、暗號、留言、詩篇等,但每當你以為終於出現謎團時,謎卻整個消逝於無形,作者只是繼續烘托「隨」的神祕形象。每一段這種虛無的高低潮過去,都會削弱張力。直到你以為最終至少要來一個大高潮了吧,卻只得到令人極盡失望的回答。

相較於宛如電影般宏大精彩的開場,本作中後段完全是一個走下坡的閱讀體驗。平心而論,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懸疑小說,有引人入勝的氣氛和洗鍊流暢的文筆,也不失為一個好故事。但要歸入推理文學的範疇並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只能說是個功虧一簣的嘗試。就個人而言我很喜歡這篇,但推理小說獎注重的是「前後呼應」,也就是謎面和謎底之間隱約的弱連結,並藉由破解的過程揭開此一弱連結,這才是本類型讀者期待的東西。不過話說回來,本作在所有參賽作品中依然列於高水準之林,還是希望未來能拜讀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



16.千禧前夜

本篇完全只能用「傑作」來形容,讀完不禁感嘆「浩基有後」。其實光是在此評論這篇都令我汗顏(所以我不會評論太多),感嘆自己若是今年才投稿,恐怕會遇上強敵。從角色名字與劇情設定來看,本作與下一篇〈器之罪〉應為同一個作者。由於我是先寫完後者的短評才來讀這篇,不禁感到驚喜莫名。如果作者是我想像中那位朋友的話,可謂風格非常特出,把資工專長、港式警匪、國際陰謀等風味炒成一鍋推理好菜,謎團也解得淋漓盡致,讀完令人大呼過癮,所謂「拳拳到肉、刀刀見骨」的故事就是這樣。

順道一提,本身很喜歡香港警察題材,只要看到什麼「港島總區重案組」的人拿杯熱奶茶在那晃來晃去,在我心中大概就85分起跳了(超沒原則)。而且終章的文學性也塑造得十分成功,不慍不火卻能穿透人心,是參賽作品中罕見令我情緒悵然的一個收尾,推理與文學的平衡性拿捏得恰到好處。



17.器之罪

華文小說寫冷硬派已經很難,舞台設定在美國這個「冷硬派祖國」更是難上加難,但本作在多方面都達到了令人驚嘆的成就。作者從角色塑造、台詞對話、氣氛烘托、景物描寫、歷史背景等,在篇幅不大的格局中成功營造冷硬派氣氛,尤其對紐約街頭的背景細節描寫到位,有如身歷其境。行文流暢,推理架構也層次分明,正在為前一個詭計震驚,又有下一個爆點出現。角色編排有條不紊,數量不多但印象深刻,彼此間交錯的關係描述得清晰淺白。雖核心詭計不算驚人但深具誠意,顯然經過用心打磨。最容易落入窠臼的動機部份,亦展現相當程度的新意(也許我冷硬派看得不多,但直覺來看應算少見)。雖然時代是將近二十年前的過去,但也扣緊近年槍枝氾濫的社會問題,暗合具有絕妙詩意的篇名,環環相扣得令人激賞。

唯一比較有疑問的是主謀的行為,會讓人覺得,如果真的那麼想殺死主角幹嘛不乾脆一點,大費周章繞一圈弄得疑雲密佈。另一位評審稱此為「蓋房子殺人」,也就是所謂的「耍帥悖論」,許多故事中的反派都有這種自找麻煩的傾向,大概也就是作者的尋求方便傾向,善意解釋的話就是主謀想先折磨一下主角。或許作者可以考慮寫得明確一點,但我認為整體來說瑕不掩瑜,在一大片平凡樸素的稿件之海中,這是一篇非常令人驚喜的佳作。



19.模範妻子

很好看的懸疑小說,與前幾年的話題電影〈控制〉風格類似,與近年流行的「婚姻驚悚小說」、「女性黑色小說」風潮相呼應,只不過主角換成男性。雖然從驚奇面來說比較可惜,從那明顯諷刺的篇名大概就能猜出故事走向,而且在推理文學史上並不算太有新意。文筆簡練樸實,筆觸引人入勝,整體的劇情構圖小而精美,四位主要人物的關係描寫清楚而頗堪玩味。

然而必須要說,雖然我對推理小說的標準已經放很寬了,這篇依然很難算是推理小說。它當然可以投稿參加本獎項,也會收獲一定評審的欣賞,但在眾多推理性更濃烈的參賽作品中肯定會相形失色。作者顯然功力不錯,情節的編排也有一定水準,但通篇都沒有「謎題」,也就是沒有謎面、破解、謎底等過程。沒有前後呼應的線索配置,就沒有最後會「大吃一驚」的體驗。部份讀者或許可以感到些許張力,但在早就預期趙小喬會黑化的前提下,沒有其他更深入、更宏大的佈局做為鋪墊,讀起來是很單薄無味的,很快就會遺忘。

另外一些細節也禁不起推敲,例如為何癌末病人被打一針就變植物人,這點連我不是醫學專業的人都覺得可疑,更別說協會內許多評審本身就是醫生,作品的醫藥相關知識決不能馬虎。就算真有其事,也要站在一般讀者的知識水平上盡量寫清楚,不應一語帶過。還有為何林明奇跟趙小喬已經為此陰謀策劃多年,卻要在隔牆有耳的房間裡講出兩人都心知肚明的秘密,這在寫作上很明顯只是要讓主角聽到、進而讓讀者明白前因後果的便宜行事,是一種偷懶取巧的做法,就算以該角色的行動邏輯來說也不合理。

最後的護士阿盈如果能在前面就「出現過」會更好,類似這種許多小地方,都讓人感覺作者似乎沒多想就下筆了。作為一部敘事流暢、筆觸穩健的參賽作品,推理部份和細節草率的明顯缺失令人感到十分可惜。篇幅也不算長,感覺很多地方應該還可以多加打磨才對。這是一篇不錯的大眾文學,可以歸入廣義的懸疑/驚悚/推理文類,拍成〈玫瑰瞳鈴眼〉等劇情離奇的短劇應該不錯,但顯然不算是狹義的推理小說。



26.這屆勇者有點難搞

以奇幻、遊戲為背景的推理小說,向來都是一步險棋。不只是因為特殊世界觀容易產生作者自說自話的「公平性難題」,也因為不是每個讀者都對此類型的術語和基礎設定熟悉或感興趣。簡單來說,熟悉這種設定的讀者會對細節吹毛求疵、不熟悉的讀者則根本無法享受其中,作者容易落得兩邊不討好的窘境。

所幸,本篇是一部打破以上擔憂的佳作,雖然通篇充滿非現實的設定,卻描寫得清晰易懂、流暢生動。幾乎所有涉案的線索設定,都已在對話或旁白描述中說明過,讀者比較沒有被天外飛來的設定突襲的感受。許多比較艱澀的規則,都以角色間輕鬆的對話重複強調,又適度融合在劇情中,閱讀體驗相當舒適。我最喜歡的是最後定罪的關鍵證據,在一部以奇幻為世界觀的作品中,卻是以現實世界也可以想像的設定破案,這種舉重若輕的收束感令人驚嘆不已。「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短短八字箴言,推理小說的醍醐味盡在其中。末尾還用上了「魔王是為了勇者而存在」這個近年網路上流行的說法,並輕巧地對此做了反諷,畫下精彩的結局。



28.烏鷺咖啡最忙碌的一天

相信大部分讀者都跟我一樣,對圍棋的規則一無所知,因此看到這篇時有兩種矛盾的心情:為主題的新穎感到興奮,卻無法在閱讀時充分享受。本篇以一件發生在圍棋主題咖啡館的竊案為主軸,敘述了一個溫馨平實的日常故事。就選材來說可謂耳目一新,在千篇一律的老梗中也顯得討喜。作者很貼心地加入許多關於圍棋的註解和圖示,只是讀者一時之間仍難以順暢體會這些術語的涵義。以圍棋的佈局來暗喻劇情進展和具體化角色思路算是頗有巧思,可惜的是這份巧思沒有完整發揮,也就是沒有真正融入故事中,出現功能也不明確。圍棋規則的介紹並非線索,與謎團的破解也無甚關係(或說關係並不明顯),就我看來十分可惜。作者如對圍棋有興趣,可以考慮加重棋譜、術語、特殊規則、圍棋歷史等元素在破案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而不是只把它當作被偷竊的物品,這樣以此為題才會有梗,讀者應該也是抱著如此期待。

從文學性來看,這篇筆法可說是滿易讀的。主要疑惑是幾個角色的行動邏輯有點缺乏說服力,某些對話不太符合生活常識,散發未經打磨的網路小說之感。主角跟男友中途的對峙也顯得太過針鋒相對而格格不入,讓人一度懷疑這個男友是不是人格分裂,而且時機和長度用一般推理小說的鋪排節奏來看也有點怪異。並不是說這樣寫不行,只是看不太出來這樣寫的用意,因為男友後來再度被懷疑,然後突然就求婚了,在動機上說不太過去。你可以善意解釋說這是他想給主角先來個驚喜。但這就回到前面說的「缺乏說服力」部分。想要怎樣創作當然是作者的自由,但你要讓人相信一個與生活常識迥異的對話或場面,就要花更多精力和篇幅去打造這個舞台,只能說作者這方面的功力似乎稍弱。很多小說都有這種盲點:因為作者對自己創作的故事知之甚詳,無意間忽略了從讀者的角度再理順一次劇情。



30.海濱飯店謀殺案

文字駕馭功力有一定水準,對話充滿台式的生活感,南國風光的輕鬆氣氛令讀者易於進入故事,開頭算是相當討好。但事件主軸太晚出現,相關人物的言行舉止與案件的關聯性不高,「推理性」與「小說性」明顯失衡。推理小說若有太多與謎團和解謎無關的描述容易令讀者不耐,這點是剛下筆的作者不易察覺之處(筆者早期也常犯該錯,在此向當時的評審說聲辛苦了……)。想要往寫實路線靠近的設定能力捉襟見肘,許多細節也禁不起推敲。整體來說只能算「有微量推理味的言情小說」,十分可惜,再經取捨應可成為佳作。



32.啤酒香水

相當出色的一篇作品,卻也同時有點難以評價。首先是文筆流暢洗鍊,一看便知出自行家之手,可能寫過或看過不少網路小說,對話風格具有台灣青少年文學中常見的諧趣特色,讀來輕鬆愉快。其二是背景設定獨樹一格,描寫作者虛構的職業「酒駕調查官」的生活(我不確定他國是否存在這個職業,但這類工作在台灣應該就是單純的警察來負責)。細節栩栩如生,建構出令人信服的職業世界,也就是所謂的「肌理」,感覺作者說不定是執法人員。我常感覺真正有趣的世界觀設定,應該是這種貼近現實卻不為人熟知的職業視角,而不是天馬行空般作者說了算的未來科幻世界。

調查過程中也交織了主角受訓時的回憶,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種敘述類型,能在相對短的篇幅中譜出故事的深度。收尾也帶來一定的驚訝感,一些前面認為是花絮的元素,例如颱風來臨公廁裝修、主角被栽贓偷別人計算機、學姐疑似會去拜訪酒駕者、為何要懲罰含住吸管的同學等,到後面都有合理解釋,且融合進角色特質中,進一步彰顯其動機,在在顯示作者已確實掌握到推理小說的素質,了解如何呈現「表裏相扣」的精髓。更難能可貴的是,我一向欣賞漂亮的「動機」,因為這並不是一般推理作者會費心琢磨之處。本作不僅把動機當作重點,還巧妙連結到篇名之上,安排得可說是相當連貫。

我最前面會說本作「難以評價」,實際上也是從高標準來評價。如果作為一個單純故事來閱讀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若以推理小說的高標準來要求,謎面是出現得有點晚了,或者說出現得有點模糊,甚至一度令人感覺「目前讀起來很有水準、但或許不能算推理小說」。讀者並無法清晰了解主角疑惑的是「學姐有沒有酒駕」、還是「學姐為何要酒駕」,甚至有種作者似乎也沒想清楚的感覺。正當讀者剛開始了解到謎面為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最後的推理了——亦即心中少了懸疑的過程,削弱了破解時的力道:沒有suspense,就沒有surprise。這也順便帶出另一件事:前面的生活感太滿了,感覺推理已經不是重點,彷彿只是在看角色們的生活片段,雖然我自己讀來是滿感興趣的。

另外,本作當然可能被歸類為「日常推理」,也就是謎團的格局有點小。雖說寫什麼題材是作者的自由,也不應當作評價的標準,但站在同為創作者的角度,反而會期待之後殺出什麼更厲害的事件,或是背後隱藏更宏大的謎團。因為一旦最後發現真的只是與酒駕相似的小差錯(在故事中是「抽菸」,你會覺得,what?),讀者的滿足感當然會降低,有種努力與報償連不上的心情。如果我是作者,可能會想把酒駕連結到偷竊甚至殺人這種更嚴重的犯罪上,或是「起碼」藏個屍體在車上也好,加強謎底引爆的張力。不過這當然取決於個人意願和劇情需求,上述也只是站在高標準來檢視而已。這篇顯然已經算是本屆少見的佳作了,如果這位作者未來願意推出其他推理作品,我想大家都會非常期待。



36.沒有雞的最後晚餐

篇名引人入勝,令人好奇所指究竟為何。實際閱讀之後有些失望,雖然發想是有趣的,但執行成果稍嫌粗糙,筆觸屬於比較青澀的類型,有點可惜。敘事結構鬆散、線索不太緊密,尤其過多冗贅的角色和不必要的安排,例如其他醫生的存在、主角警察的妻子與孩子等。兇手的回憶場景其實沒有必要,且帶來對讀者提早爆雷的後果。如果作者想呈現的是「howdunit」的模式,一開始大可不必故弄玄虛,寫成「倒敘推理」即可,反而更有可看性。

另外,警察與搭檔的法醫這個偏傳統的設定不是問題,重點是對於推進故事節奏並沒有幫助。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設置兩個偵探角色,只會感覺有點多餘。作者可以試著從讀者的角度考慮,怎樣的故事會讓人想看下去?如此就能在寫作時對一連串的設計作取捨。例如選擇醫生為職業真的有必要嗎?我對這個職業熟悉嗎?還是了解程度只是跟一般讀者一樣?這個場景有必要嗎?這個角色只具有功能性,是否乾脆跟另一個合併?從多樣的取捨中慢慢嘗試,逐漸就會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寫作之道。



38.不想要書店關就買書啊

選材特殊、角色生動,以「如何一夜偷走十萬本書」這個非日常的日常之謎為賣點,輔以出版業衰落、書店歇業潮的議題相當寫實。以前我工作的事務所就在已歇業的金石堂城中店附近,讀到此處特別有感。時空交錯的寫法駕馭得當,並成功點綴了幾個敘述性詭計,文筆、推理、主題各面向俱屬佳作。主角是書店店員,因此劇情對出版業現況有所介紹,有點在看日劇〈重版出來〉的感覺,跳脫千篇一律的學生小情愛和豪門生死鬥,這種職人劇的風格在推理小說中向來都比較討喜。

然而我個人認為,中間的論壇格式和附件的計畫書是比較多餘的,也許有些評審會覺得很新鮮,但對於解謎過程來說略嫌偷懶。我猜多數讀者應該還是想看以文字和劇情鋪陳的解說,會更加有血有肉,而不是在文末直接丟出一張表單。前段對於五怪客的介紹滿活潑的,但總覺得不夠深入,最後給人一種功能性的平面感。本篇只有一萬七千多字,若能花點篇幅將角色的出場適度融入故事脈絡中,想必會更充實有趣。



41.版權爭奪戰

非常優秀的一篇,以僅僅一萬六千字的篇幅,就輕易超越了本屆許多近三萬字的作品,可見推理小說的重點在精不在多。以「看故事猜兇手來爭奪推理小說家的著作版權」為開端,起頭得很出色,選材特殊之餘也令人相當好奇後續發展。後來讀者會慢慢發現事有蹊蹺,原來這個版權爭奪戰的劇情,本身可能才是「虛構」,原先以為是「小說內容」的偵查案件劇情才是「真實」。這種虛實交錯的結構,在推理文學的世界雖不算罕見,但很依靠作者調度場面的文字功力、以及勾引讀者繼續閱讀的氣氛張力。就這點來說,本作交出了一張圓滿漂亮的成績單。

而說到多重文本這種後設型的結構,一時之間還以為折原一出現了。折原一的作品我看得不多,也許本作的構想曾出現在他的敘述性詭計作品中,或者至少從中汲取靈感。但其實無傷大雅,推理小說很少是完全沒有借鑑參考前人的,重點在於如何融入自己的元素玩出新花樣。我不確定這篇投稿作品算不算有「玩出新花樣」,但至少閱讀過程很有滿足感,角色名字的對應也能看出設計的用心,應該是一位對推理小說的本質有高度掌握的作者。

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我會覺得有兩點:篇幅還是可以再長一點。雖然我前面說重質不重量,但在徵文比賽中,如果遇上品質相當、篇幅卻更厚重的作品,本作會處於不利的位置。若背後能暗藏更大的陰謀,或是沒有那麼單純就更好了,感覺如此高竿的作者應該想得出更複雜交錯的編排。也可能是設計出這樣表裡呼應的文本已經耗盡心力了,上述建議也只是站在一個高標準來期待。

第二,結尾揭露的這個動機有點「太本格派」了,講白一點,太唬爛了。我滿欣賞兇手藉著自己的小說來暗喻出版業的意圖,但很難想像他會跟出版社老闆做出……那樣的決定,也許我不夠浪漫吧?雖然我的「浪漫值」在一般人中應該算高了,也許在推理文壇還要拉得更高才能體會。或是說前後氣氛有點不搭吧,這點又可以延伸到結尾的部份。前面90%都是如入五里霧中的「計中計」格局,充滿本格派的飽足感,最後警官卻突然約關係人到海邊聊天,安慰她說「做一些瑣碎的事也很有價值」,還坐在竹蓆上著看夕陽說:「夕陽再璀璨,也要有山水陪襯才能顯得盡善盡美。」有沒有這麼勵志!?不得不說有種看了東野圭吾的《惡意》到最後,突然感覺「啊,原來是《解憂雜貨店》啊」。不過整體來說我滿喜歡這篇的,希望能持續看見作者的創意。


2 則留言:

  1. 宋杰先生您好,我是入围作者吴非。感谢您对在下作品的肯定,可惜让您的预测再一次落空了。希望未来有机会见面交流。请多指教。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吳非您好,抱歉回晚了。謝謝留言,期待未來能拜讀新作。

      刪除